查看原文
其他

桐城一派|灵安往事26:小镇上的接生婆——马杏珍

桐城一派 桐城一派 2024年10月09日 17:57

觉得文章不错,点击上面字↑,关注“桐城一派


灵安往事系列文章点击阅读

1、灵安的前世今生,为啥后来破败没落

2、灵安的这些老房子,再不看没机会了

3、双龙的双卡录音机迷翻了多少少男少女

4、双龙镜头下的灵安,看得我泪流满面

………


马杏珍(照片由路兵提供)

灵安,必须得写写马杏珍。

这个念头由来已久,从我写第一篇“灵安往事”开始就有了。

马杏珍,绝对是写灵安绕不过去的一个人物。

说起马杏珍,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之前出生的老灵安人,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脑海中蹦出的第一个词,出奇地一致:接生婆。

今天,就静下心来,写写“小镇接生婆——马杏珍”。

屈指算来,马杏珍过世38年了,留在我脑海中的马杏珍影子,已经模糊不清,无论怎么努力回忆,还是不太真切。

直到我的同学发小,也就是马杏珍的外孙路兵,给我发来一张颇有年代感的老照片,马杏珍的形象才一下子清晰起来。

路兵说,翻箱倒柜,只找到外婆的这张照片。那个年代,要留下一张照片有多难或许,这也是马杏珍留在世上唯一的一张照片。

周日回老家,我把这张照片放大后给87岁老母亲看,问她这个啥宁,不到三秒钟,她脱口而出:马杏珍。

末了,她还补充道,像,真像,真的像马杏珍。


1919年,马杏珍出生于梧桐爱国一农户家,家中排行老大,下面还有三个弟弟,因家境一般,同年纪的小朋友都上学了,马杏珍在田间地里干农活。

20岁的时候,马杏珍嫁给史桥骑介桥一户姓朱的农户,生了一儿一女。

1948年,马杏珍与姓朱农户离婚,带着三岁的女儿转嫁到灵安,与马秋宝结婚。

这马秋宝不是泛泛之辈,他是江苏丹阳人,有一手剃头绝活。早年间,他带着徒弟刘芒宝以及许天宝,来灵安开理发店,收徒授艺。

“丹阳三宝”,撑起了当时灵安理发业的半壁江山。

小镇居民,民风朴实,男主外女主内,男人在外挣钱养家,女人在家缝缝补补操持家务,这种现象在灵安司空见惯。

马杏珍虽是一介女子,别看她一字不识,但她的内心很强大,不甘心做男人的附庸,她在等待一个机会。

1949年崇德县解放后,马杏珍的机会来了。

灵安当时归崇德县管辖。

解放初期,百废待兴。当时,崇德县要办一期农村接生员(助产士)培训班,马杏珍得知后就报了名。

三个月后,马杏珍从崇德县卫生院学成归来,便开始独立开展接生工作。

1959年,灵安在蚕桑场开办了一家产院,连马杏珍在内,也只有两个接生员,产妇床位不到10张。

四年后的1963年,产院解散,马杏珍下放到了立新大队。

马杏珍人下放了,但接生永不停息。

当时,生一个孩子的费用是2元,后期到了八十年代的时候涨到了2.5元。收费开票,难倒了马杏珍。

所以开票这活都是别人代劳的。据路兵回忆,小时候他跟姐姐路萍娜常帮外婆开发票。

大字不识,不会开发票,这不影响马杏珍精湛的接生技术。

小时候,我常看到身背“红十字”药箱的马杏珍,不是出去接生,就是接生刚回来。

可以说,马杏珍接生这个活可以用漂亮来形容。

灵安镇头上以及附近的村坊,甚至远至钱林、同福、史桥等深乡窝,都留下了马杏珍不知疲倦的足迹。

在将近30年的接生生涯中,她风里来雨里去,数十年如一日,不管刮风下雨,还是深更半夜,她随叫随到。有求必应,有应必到。

当时没有汽车接送,连自行车都还很稀罕,完全是靠两只脚走出来的。

上世纪的五,六十年代,是中国的生育高峰。

一年360天,马杏珍几乎每天都忙得不可开交。一天接生两三个,也是常有的事。往往是这家产妇还没有生产,另一家产妇的家属已经在门外等她了。

三十年接生,没有产妇家属投诉,几乎做到差错,不简单

她一共接生了多少孩子,或许除了她本人心里有数,没有人知道。

写马杏珍,我还有个私心。

当年我出生的时候,上面已经有两个姐姐和一个哥哥,按照我老妈的说法,是准备把我“抱到山东”去。

马杏珍当时坚决反对,说这个孩子要留下来,哥俩打架有对手。

后来我听到老妈转述马杏珍的原话时,感动得稀里哗啦。

如果没有当初马杏珍的竭力劝阻,没准,我现在还在山东高密某个村里面朝黄土背朝天呢。

感谢马杏珍!

一个人从娘胎里出来的时候,第一个见到Ta的是谁?

Ta的妈妈?不是。

第一眼看见Ta,并且用双手把Ta接到这个世界上来的人,是接生的人。

马杏珍,就是第一个看到你的人。

第一个看到你的人,1986年1月20日离开了人世,享年66岁。

当我们回过头来想看看这个马医生,只能从一张老照片去寻找回忆了。


灵安往事系列文章点击阅读

1、灵安的前世今生,为啥后来破败没落

2、灵安的这些老房子,再不看没机会了

3、双龙的双卡录音机迷翻了多少少男少女

4、双龙镜头下的灵安,看得我泪流满面

5、卫生部顾问马海德灵安行

6、顾主任娘娘

7、“接臼”高手陈同晋

8、露天电影与司令台

9、“中长跑冠军”朱洪斌

10、“桐乡马俊仁”龚涵德

11、老灵安的夫妻车站

12、郑振贤老师

13、灵安地名是怎么来的

14、张医师,有意思!

15、活化石——灵安药店

16、孙英杰“反水”端日军炮楼

17、灵安是部“抗战神剧”

18、97岁的佩英“阿哥”

19、白墙里,朱熹后裔居住地

20、灵安港,母亲河

21、小镇人长寿,最长寿102岁

22、一张合影的故事

23、老底子,灵安的“商业圈”有多

24、百年老店——灵安染店

25、流水的学生,铁打的“奥利芬”


为防止失联,可长按加桐城微信:


大家好,我是桐城。码字不易,需要你们的鼓励。點“赞”的朋友经常有好事发生,點“在看”的朋友日进斗金,转发分享的朋友前程似锦!
桐城 · 目录
上一篇桐城一派|为什么崇德城越筑越大,桐乡城却始终只有碗大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桐城一派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选择留言身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